在国内,真正的户外“文化”很有乌托邦的意味

记得早前 Uli 写了一篇《想找个山系 girl 做女朋友》的文章,很幸运地,得到不少大兄弟大妹子的热烈回应。后来就在自个沾沾自喜时,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想法,瞬间将我从理想拉回到了现实,如果文章是五年前推送的,结果肯定不如现在美好吧?

我说这个的意图是什么?显而易见,近两三年来,Outdoor 文化和活动在国内逐渐被大家熟知并流行开来,在潮流圈和时尚界刮起了一股“户外山系”风,我师父小 Ben 最爱的日本潮流户外杂志《GO OUT》也成为不少老司机的日常读物。

 

▲(image:ins@cottage_jp)

不过对于近年来国内户外潮流领域的变化和二三事,我想今天文章的主角杨柯老师可能比大多数人感触更深。

来,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亲爱的杨柯老师吧,他曾是《SIZE尺码》编辑,主要负责足球、跑步、户外版块的采编工作,后来担任了《SIZE户外型者》主编职位(从《SIZE户外型者》创刊到 2015 年 8 月)。

 

▲杨柯老师担任主编的《SIZE户外型者》,单看如此热血的封面就知道里面肯定干货满满~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国内越来越多人对户外领域感兴趣,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朋友圈、Ins 等社交媒体上晒出令人十分向往的户外 Lifestyle 照。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当我问及杨柯老师现在国内的户外文化氛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时,他的回答令我陷入了沉思。

“我发现越来越多对精致生活有追求的人开始对泛户外活动产生了兴趣,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体验 FUJI ROCK FESTIVAL、Burning Man 等活动对户外文化有了间接的初步认识。在国内,真正的户外文化很有点乌托邦的意味,上升来试图触碰它的人是越来越多,但它也还没有沉下去。”

 

 

▲《SIZE户外型者》当时就有不少城市户外活动的专题报道,不仅让大家知道这些玩家,还令不少老司机认识到原来生活还能这样子玩的。

何为乌托邦?延伸意义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社会/国家,在国内,大多数年轻人对于户外文化/生活的理解是下图这种美好的样子,这就是乌托邦的户外生活。

 

▲富士山下,和老友记一起喝着啤酒,想想都惬意。(image:ins@hiru_camp)

户外生活领域相对其他领域,例如球鞋,门槛比较高,不是随便有个帐篷,穿上户外服饰、Sneaker 就能走出户外,你还需要户外生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了解各种地形、气候等。其次,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户外活动就成为大家减压、娱乐,提升生活质量的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杨柯老师说的,上升来试图触碰它的人是越来越多,但它也还没有沉下去。

 

▲这确实是理想中的户外 Camping 呐~(image:ins@hiru_camp)

早在十年前,国内对于户外领域关注度其实并不高,回想起担任杂志主编那段时期,杨柯老师告诉我,编辑部创立《SIZE户外型者》的初衷,是受当时冈部文彦担任造型指导的日本《GO OUT》杂志的影响,希望能积极推广“机能美学”理念及 Urban Outdoor 生活方式,影响更多都市人群,当时的他们谈不上演绎户外潮流文化的高度,只是最基本的模仿、发掘与探索吧。

 

 

 

▲杨柯老师和我说,2014 年 10 月这期以冲锋衣为主题的《SIZE户外型者》是他颇为喜欢的一期,这期他们不仅找了一些不同风格冲锋衣单品的收藏爱好者来分享,而且还有冲锋衣经典科技介绍等。不过当时符合机能美学特点的户外产品实在不多,杨柯老师担任主编期间一直研究如何平衡机能美学和户外文化的比重,这也是做一本户外潮流杂志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说到这,Uli 想起我们的特刊《AGED》当中也有不少关于户外的专题,印象最深刻的是 Patagonia 首席设计师 Mark 谈到日本和美国两地的“户外文化”有什么不同时 ,他说欧洲市场是科技推动,而日本市场除了科技推动外,还需要打造独特的品牌风格和生活方式,无独有偶,这和杨柯老师的看法有点大同小异。

“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审美观的养成,都应是循序渐进慢慢沉淀的。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东方?)更善于接纳与学习,发现美,营造美,他们在户外装备中发现了大量让人为之心动的细节与单品,比如山系背包的猪鼻扣、Vibram 鞋底、猎鸭靴,或者前一阵突然流行的马甲风……而后又将这些元素充分应用至日常生活。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观察,美国人(西方?)更善于发现玩法,不要命的性格基因、户外环境与教育方式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在诸多户外领域成为开拓者并不断传承。所以,美国诞生了许多户外品牌,而其中十分有特色的品牌又在日本发扬光大。”

 

▲上图这版《SIZE户外型者》就是将户外单品生活化,再让读者慢慢接受,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image:fashion-headline.com)

那究竟当时杨柯老师和他的团队如何在户外领域不被大众关注的情况下,演绎好户外潮流文化的专题报道呢?

“专题方面,最接近理想中样子的版块应该是单品专题,策划主题,产品造型,版面设计,甚至文字信息的层次与篇幅等,我们都会在制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力做好。户外单品,不论专业装备还是偏生活化方向,或多或少会包含人体工学设计,如何将这些元素最大化表现出来,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关于生活方式专题,我们关注过极限上班(起源于伦敦,几年前一度在日本流行的一种上班前的丰富修行)、复古骑行、极限飞盘(Ultimate)、露营、溯溪、攀岩、路亚钓等方向,分别做过长期或短期的报道。每期杂志专题的制作过程,就是Go out 的满满热情与拥堵道路艰难斗争的过程,总让人感觉逃不出这些钢筋水泥。”虽然没有提及具体遇到的困难,杨柯老师这番话却道出了当时《SIZE户外型者》采编前编辑们可没少做功课,Respect。

 

 

▲这期《SIZE户外型者》就详细介绍了 L.L.Bean 品牌历史和靴款,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图片设计等都非常丰富,想必要全盘吸收内容得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呢。

众所周知,相较于国内刚起的苗头,户外潮流文化在美国和日本早已经十分流行,甚至自成一派,各有各特色,于是我便好奇地请教了一下杨柯老师,究竟美国和日本的户外杂志在内容选择、排版设计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除了《Outside》以外很少看美国户外杂志,日刊确实看了不少,记忆中日本人还分别推出过有关垂钓、登山的杂志,内容高度垂直。在我看来,美国户外杂志的内核是'精神',而日本户外杂志其实不好准确归纳,暂且说内核是'生活'吧,由此就不难理解两者不论内容选择还是排版设计等方面的区别了。美国户外杂志更多呈现出户外运动极限的一面,会介绍更多极限运动层面的内容(也可能在他们看来这不算极限运动),运动员、赛事、相关装备等,经常会跨页使用国家地理风格的图片,或呈现运动员硬核状态的照片,整体偏纪实风格。日本户外杂志,或者说许多日本杂志,我最为推崇的是关于‘信息点’的呈现,有时两页(非专栏)版面的阅读时长会超过 10 分钟,这也是我认为的杂志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重要意义所在,一本书肯定要比一部手机更能让人有仪式感的汲取信息,前提是你的内容对得起纸张和各位制作者的生命。”

 

▲从杨柯老师主导的《SIZE户外型者》其实也看得出来关于“信息点”的呈现,比如这期就将关于 Outdoor 的单品整合,给读者呈现户外穿着和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选择。

确实如此,这么多的户外杂志,Uli 最最最喜欢和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便是日本的《GO OUT》,有时候一页的单品推荐也可能得花上 5-10 分钟阅读,因为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一不小心怕会漏掉一个单品呢。

 

▲与其说是《GO OUT》一本户外潮流杂志倒不如说是一本品质生活指南,不仅有户外的生活方式,也有相应的户外单品推荐,引导我们如何去过健康又有品的生活。(image:web.goout.jp)

 

本以为当户外潮流杂志的主编肯定会经历不少新鲜刺激的好玩事,和杨柯老师聊完才发现,这户外采编的工作真的一点都不简单呐,比如说冬天在滑雪场的外拍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可能需要跟拍滑手的同时走位躲避其他人,或者计划北京-崇礼一日往返,却要面对连引闪器都会冻到失灵的窘迫。

 

▲不知道杨柯老师所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是不是发生在这期杂志的采编时期呢?

我们都觉得做一本潮流杂志已经很难了,但其实当户外潮流杂志的主编/编辑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得懂(需要相对应的户外活动知识储备),能做(有时甚至需要亲自上阵学习和体验),会变(拆解恶劣天气下遇到的各种拍摄问题),还要有审美(机能美学和户外文化之间的平衡)。

曾经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代为什么大家都不开心?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生活方式,而我认为错在我们做媒体的,没有好好表达出这些层面。”户外杂志有不少,但户外潮流杂志其实不多,特別是在六七年前的中国,杨柯老师当时能把《SIZE户外型者》做出成绩实属不易,想必现如今不少潮流老司机都是因为当年看了《SIZE户外型者》才入了“户外”这个大坑的吧?(请举起你的右手,让我看看杨柯老师的小粉丝在哪~)

 

 

▲杨柯老师主导的《SIZE户外型者》要单品推荐有单品推荐,要户外运动专题有户外运动专题,偷偷告诉你们我师父小 Ben 家里收藏了不少当年的《SIZE户外型者》,要是现在想重温的话...你们自己求去吧~

杨柯老师说过,“做杂志就应该凭借一腔热血去做,虽然可能会有问题也不怕”,听到这句话其实 Uli 也颇有感受的,因为在做《AGED》特刊时,我们基本上都是新手,凭的就是一腔热血,把我们喜欢的潮流文化和大家分享,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成本、销量等问题,我想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吧?(那么.....你看过我们的《AGED》 特刊之后感觉怎么样呢~哈哈哈)

日常生活何必想得如此复杂!简简单单的百搭小挎包必不可少。无论你穿户外机能服饰,还是其他风格的休闲服,搭配一个 SACOCHE BAG 2.0 都会是不错的选择,让造型不再单调。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