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穿衣指南 | How To Outdoor Vol.4

转载自我另外一个公众号。。

原因嘛。。因为这个公号由于某些不可告人的事情。。

无法开通流量主。。

骗不了广告费。

所以就无耻的往另外一个公号导下流了。。

 

另外一个公号主要是发一些教学。。

摄影教学啊,星空教学啊之类的。。

让我早日开通流量主。。

骗点儿广告费。。

失温,可能是户外运动最大的敌人。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春末、夏季、秋初,这三个季节的气温都不会太低,所以很多新手在这三个季节进行户外运动时,经常忽视失温的风险。

但中国绝大多数的山区,即使是夏季,气温也有可能低至个位数甚至零下。

事实上,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户外事故,其中不少是由于失温导致的。所以重新编辑了下这篇文章(之前发过,但没这篇文章这么详细),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户外穿衣的经验。

另外,这篇文章只是篇经验性的参考文章,仅用于参考,具体如何穿,还需要各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搭配。

文章里介绍的户外穿衣方法,主要适用于山区(或者昼夜温差较大区域)的户外运动,同时还适用于冬季城市通勤、户外运动。

进入正题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导致失温的原因(这些都是废话,你们可以直接跳过去┓( ´∀` )┏)。

额,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好分享的,就是因为冷,或者准确的说,身体核心区温度过低,预防的办法就是做好保暖,保持住身体核心区的温度。

这个冷的定义,并不是指的环境温度低(也就是天气预报上的那个温度,或者温度计上的温度),而是我在其他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体感温度”。

冷的定义

冷的感觉来源于神经对体表热量流失的反应,而冷的程度取决于体表热量流失的速度。冷热反应的是热量的流向问题,而不是绝对温度。

你的冷暖感觉实际上来源于你的局部温度(如双手)与物体的温度差异,而不是你的体温与气温的温差。

比如温度计测出来的环境温度是10℃,但如果是大太阳的情况下,体感温度可能是15℃甚至20℃;反过来如果是狂风暴雨,体感温度可能是0℃。

体感温度的高低,除了体质外(或者说耐寒程度,一般来说,脂肪多的人会比脂肪少的人更耐寒。所以,嗯,玩户外就应该有点儿脂肪。。。。。。),主要取决于两点:

1、外部温度与体表温度之间的温差。

2、传递温差的介质的导热系数。

回到保暖这个问题上,其实我们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在户外中我们所说的保暖,更准确的讲,是锁住这些热量,降低与体表温度之间的温差。

这里插一句,要是身体不释放热量,穿的再多也会觉得冷。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以往的户外计划中,会根据经验,分别预估下身体在动态和静态下的体感温度,然后再根据这个体感温度去准备衣物。按照我的经验,静态下的体感温度一般要比动态的体感温度低1~2倍。

另外,身体在静态下也会释放热量,释放的热量与摄入的食物有关。比如同样的体质,穿同样的衣物,A吃压缩饼干,B吃巧克力,那么B的体感温度是要高于A的。要是B再花点儿心思,折腾个热巧出来,那么同样的衣物、同样的体质、同样的环境温度,A会觉得在冰窟,而B会觉得在天堂。

接着说回来,锁住这些热量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穿衣服。但是吧,要是就这么简单,也就不会有失温这个问题了。

刚才说到,导热系数也是导致我们觉得“冷”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比如说,水的导热系数是干燥空气的几十倍。如果无脑加衣服,徒步过程中会太热,身体会出大量的汗(或者汗气),如果不及时排出去,一旦我们停下来,这些汗就会迅速带走体表的热量,要是这时再吹点小风,那简直就是“美滋滋”了。

要是穿的太少的话,可能徒步过程中就被冻死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数的前辈总结了一个“分层穿衣法”。

这个分层穿衣法,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分层穿衣法

分层穿衣法由贴身层,保暖层,防风层构成,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运动强度,外界环境来灵活的调整衣物的厚度。有效避免户外过程中穿外套太热,脱外套太冷的尴尬场景。 

相关产品

评论